——记我院新闻学子专访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2018年3月8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我院名誉院长肖云儒教授接受了新闻学专业李安琪、王哲涵、郑双等几位同学的专访,就西迁精神、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业学习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本次采访实践由新闻传播系武怡华老师带队指导。
本次采访从肖院长最近关注的“西迁精神”这一主题谈起。他为大家讲述了西迁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其对我国当代发展的重大作用,并结合本人经历为大家生动讲解了自身感受和西迁精神,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一所高等院校迁移的层面,它是基于国家方针、时代大局中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举措。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肖院长强调,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从本质上讲,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视,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怀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于同学们提出的“在当今互联网信息爆炸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肖院长语重心长的分析了他所在年代的新闻学与当今新闻学专业的区别,他指出,六十年前的新闻学重宣传,而当今的新闻学则重传播,并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有时甚于政府,同时强调,作为准媒体人,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要有做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决心,铁肩担道义,为人民群众发声,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肖院长曾经写过《鱼化湖小记》来表达对外事学院的情怀,他表示,在外事工作的时光让他经常回忆起翩翩少年时,他希望大学生尤其是外事学院的学子一定要珍惜大学生活,他强调,大学是人生的试验地,就好比新中国红军时期的延安一样,而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单纯、无比珍贵的时光,人的品格与涵养都是在大学时期形成的,因此勉励大家要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
本次采访在肖院长对学院学子的谆谆教诲中结束了,但他的博学、幽默和睿智,给予同学们深深的启发与思考。
长期以来,人文艺术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断创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重视实践,走出课堂,真正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并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学院也会继续推进实践化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不懈奋进。
提示:关于肖院长对西迁精神的详细思考和解读,小编将在后续报道中首次独家重磅推出,敬请期待。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现为大型正规网投平台人文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六、第七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兼任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研究员。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广电部星光奖(两次)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等7项国家奖和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等12项省部级奖。40年来公开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出版发行个人专著和评论集17部,主编、合著的著作14部;担任过4部23集电视文化片和专题片的总撰稿;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各地电视台40余次人文话题和学术讲演。其对中国西部文化、文学艺术的系列研究,被认为是该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关于散文写作“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收进十几种大、中学文科教材和当代文学史,被学术界称为上世纪60年代关于散文写作的代表性论点。于2014年伊始,肖教授以坚韧的毅力,参与陕西等七省卫视和丝路卫视联盟组织的“丝路品牌万里行”,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第三次16国的探访。三次丝路万里行,行程共达4万公里,跑了沿线30余国、60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