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7年11月29日下午,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在一号教学楼四楼同声传译实验室举行。文学院院长王冠、副院长潘君、中文系有关领导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延安大学创新学院中文系主任刘向斌、副主任肖晓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室主任李冠华以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屈骥明教授以及学院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冯文楼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参会。会议由中文系主任赵元苍主持会议。
会上,王冠院长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既要面向生源、着眼市场,和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大方向一致,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传统专业,要尊重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规律,要反复思考老树如何发新芽、开新花的问题,要在共性中找准我们的个性,在最佳定位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学科的特色化。王院长建议方案的修订工作一定要反复斟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比方说从学生未来从事宣传、文秘工作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考虑增加新传、秘书类课程比重,即便是传统的文学类课程组合,也可以考虑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等新内容。
与会的校内外专家和中文系的教师也纷纷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其间不乏思想火花的碰撞。像延大创新学院据说大多数学生瞄准的都是中小学教师这一未来职业,所以他们的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实习安排目标都相对明确,课时也多于我校。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每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并不少,但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关键性课程的开设时间上却仍有需要修正的地方,所以未来的调整动向一定是予以提前并系统衔接。另外由于总课时的限制以及专业人才打造的需求,即使是现有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也有可微调余地,像在中国古典文学课时压缩较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所占课时较多,而且开课时间也偏早,未来这就是一个改革议题。中文系致力于养成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如何使这两种能力结合成一个整体、切换自如,而不是割裂、膈膜,是有待在实践中探索的,本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出发点,赵元苍主任等提出写作可以在课时总量略减的同时将开课时段前移,与之密切配套的语言类课程也应该在语法、修辞之外专设逻辑,而且为弥补现代汉语必修课课时的不足并避免重复,不妨在大二、大三补开汉语修辞学选修课。屈骥明教授更是提出要在保证必修课课时的前提下对选修课的门类、排序进行认真梳理,以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师资并整合雷同、集约资源。
最后,潘君副院长对整个会议作了总结,她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修订一定要在学校3+1、学分制、国际化、应用型的总体思路下进行,要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精细化考量,首先必须审视专业设置方向和培养的总目标、总需求,要在明确人才培育定位的基础上区分课程板块、细化课程分类、优化课程衔接,尤其要狠抓核心课程能力建设。潘院长尤其强调了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包括口头、书面表达力的检验考核应该被提上日程,要认真反思、努力改进现有考核方式,在不违背教育部精神的大框架下寻找适应本专业特点、真正能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