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利利,是文学院新闻学1201班的学生。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她被评为“科创之星”。“五.四”表彰大会当天视频上,有一个关于她对“科创”理解的话:科学是,青年们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创新是,你想做的、能做的,勇敢去做!
被评为“科创之星”,是因为向利利在2014年下半年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鱼化龙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过初赛和答辩环节,最终,她的作品《从<扬子晚报>的转型中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代表学校参加关于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进一轮的比赛。她说:“参加这项比赛的重要原因,是想通过比赛,来检验两年多专业课知识的积累水平,以及在众多实践中,对自己的实践收获的测定”。
说到实践,14年算得上是向利利丰收的一年。7月7日-8月21日,她在西安市《阳光报》报社新闻部实习,前后的44天里,共参与采访和发表新闻稿件37篇,其中包括突发事件,专题采访,暗访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事件。
对于专业课得以实践,向利利表示不得不感谢她的专业课老师李培元老师,在专业课老师李培元老师授课期间,经常组织班里实地采访,其中包括校内采访、校外寻访、白鹿原樱桃节时候的现场采访等等。
至此,向利利还分享了一个关于实习前期,和李老师的小故事:临近暑假的时候,老师问过我暑假要干什么?我说我还没想好,到时候再看吧。没想到李老师就因此“教训”了我很久,并督促我赶紧“找事儿”做。我开始忙于各种实习的选择,最终确定在《阳光报》实习。
整个实习期间,她有过失败、遭过白眼、甚至40°高温,在不知名的站台边寻找熟悉的车站;接触过社会上的公益组织、采访过普通市民、也参加并报道过省里关于民生建设的重大决定。实习期结束,报社老师在她的实习证明中鉴定意见一栏里这样写道:向利利同学在本单位实习期间,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较为勤奋,对于指派的任务能够优秀的完成,写稿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整个实习期间,表现优秀。
2014年下半学期一开学,向利利拿着发表过稿件的报纸,找到李培元老师,提交她的“暑假作业”。她说:“在整个实习的半个月里,我的实习老师凤晨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的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常识。对于我来说,这些“专业常识”区别于任何课堂和任何单纯实践中我的收获,这些“专业常识”给我在学校的工作中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便利”。
13年6月,通过辅导员的推荐,她来到当时的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学生会担任团总支副书记一职,大一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会干事,突然造访这个大家庭,对于工作,是陌生的;对于合作伙伴,也是陌生的。对于这个时期,她做了如下总结:“我做好了和团学工作打持久战、和工作伙伴慢慢磨合的准备,加入了这个团队。来到这个团队之后,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伙伴的办事效率之高,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我们之间的磨合期也迅速的安上了小马达,过得飞快。而我的团总支书记都金老师,为了照顾到我刚加入的尴尬,所有的大小活动都让我了解并熟知,加上前几届的主席的帮助和开导。日常工作,我得以迅速上手”。
据向利利描述,担任副书记期间经常到兄弟高校看陕西省文化节诗歌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比赛。她所看到的活动流程、活动类型、活动亮点等等,都成为了向利利在学校的工作中,活动策划的借鉴。这些活动包括14年的迎新会、毕业季、日常团学工作等等。她也因此获得了诸多的荣誉,而这些荣誉的背后,包含的是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宽容、伙伴的配合、自己的努力。
14年6月,向利利的团总支副书记一职任职到期,继而担任了文学院学生会主席一职。她说:“从这时候开始,我自己发现我的角色正不自觉的发生转变,比如说我从制造者变成了一个解决者,14年6月以前,我和伙伴们策划活动、开展活动、总结活动,6月以后,我变成了活动牵头者。我从“向利利”变成了“丽丽姐姐”, 有人调侃我说:向利利,原来你就是那个丽丽姐姐!我说对呀,我就是那个丽丽姐姐”。
采访末,当问及向利利获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她说:“我手里有一摞不打开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荣誉证书。朋友说,这不是证书,是学分;我说,这不是证书,是阶梯”。
最后,她继续分享小故事:“我将要参加一个朗诵比赛,身边的朋友说,你从来就是干幕后的,一百块的报名费,请我们吃饭多好。而在我看来,无论是幕后到台前,也无论是校内到校外,我需要的是不断地尝试和积累,对于有些人,那是一种不自量力,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开阔眼界的好机会。过程肯定很平淡,我不会是比赛中的冠军,也不会是比赛中的黑马,我只想为自己的理想之堡再添一块砖”。
“为理想之堡再添一块砖”,这就是向利利在自己大学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进步的所有动力!